当前位置: 首页 >> 师资建设 >> 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发展规划(1)

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发展规划(1)

2021/09/16
浏览量:

迁安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迁安市技师学院

迁职字〔2021〕10号

关于印发《迁安市职教中心(迁安市技师学院)

师资队伍建设“十四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处室、系部:

        《迁安市职教中心(迁安市技师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十四五”发展规划》已经学校教代会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迁安市职教中心(迁安市技师学院)

2021年9月6日


迁安市职教中心(迁安市技师学院)

师资队伍建设“十四五”发展规划

(2021—2025)


        “十四五”时期,是我校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提升办学水平,增强行业和社会影响力,创建“省级精品校、全国名校”的关键时期。为全面贯彻党和国家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总体部署,落实国家、河北省、唐山市关于发展职业教育的相关政策,推进学校整体办学水平不断提高,为迁安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根据《唐山市职业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及目标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 年)》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批示和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把握职业教育提质培优的重大机遇,以“五支队伍”(即: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兼职教师、班主任)建设为主线,以“四进工程”(即:骨干进行会、技艺进赛场、教师进企业、专家进学校)为抓手,实现教师的“五个提升”(即:教育理念、科研水平、教学水平、技能水平、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技术精良、结构合理、勇于创新、适应学校发展要求的教师队伍。

        (二)发展目标及要求

        1.专业带头人队伍建设。落实重点建设专业的“双带头人”负责制,培养“双带头人”10 名。要求:各专业按精品校《任务书》中承诺,按照学校《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培养实施方案》,制定本专业详细的专业带头人培养计划,充分发挥专业带头人在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技能提升等中的作用,建立专业带头人业务档案。

        2.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培养骨干教师42名。要求:按照学校《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培养实施方案》,积极选派骨干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快速提高骨干教师专业理论技能水平,在专业带头人的带动下,发挥骨干教师的中坚作用,建立骨干教师业务档案。

        3.“双师”教师队伍建设。到 2025 年五个省级骨干专业的专业专任教师“双师”率达100%,增加技师 5 名。要求:按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施方案》实施,摸清教师情况,有针对性的对标达标。

        4.兼职教师队伍建设。聘请高校教授、行业、企业专家、能工巧匠兼职,兼职教师数量达到 70名。要求:按学校《外聘教师管理办法》,选聘有责任心、技能水平高的人员做学校兼职教师,主要参与学校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入企实习等方面的教学,严格外聘教师管理,建立外聘兼职教师详细的业务档案。

        5.班主任队伍建设。建设一支师资水平高、管理能力强、有爱心、有方法、有奉献精神的班主任队伍。要求:定期组织班主任培训,开展班主任大赛和班主任经验交流,注重新理念、新方法的学习,提高班主任管理水平。

        二、方法及举措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贯彻落实教育部《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教师培训课程体系,推动实现全方位、全覆盖的理想信念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素质教育。完善师德师风考评办法,明确师德红线,把师德师风建设贯穿学校管理和教师发展全过程,坚持用“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引领师德师风建设,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业绩考核、职称评定、岗位聘任、评优评先的首要条件,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和长效化。

        2.抓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实施名师带动工程,评选校园名师,开展专业(学科)带头人评选与培养,支持符合条件的教师参加各级名师、骨干教师评选,带动专业(学科)发展。健全教育教学科研机制,积极开展课题研究与探讨、教学经验交流等教研活动,鼓励教师科研立项、发表论文,开展教育教学科研成果评比活动。开展多类型的教师校本业务能力培训,鼓励教师参加国家、省级能力提升培训,聘请国家、省市专家到校讲座大力提升教师整体教学水平,打造专兼结合的适应新时代职教发展的教师队伍,争创省市级优秀教学团队。落实教师5年一周期的全员轮训制度,专业课、实训课教师每年至少1个月企业或实训基地实践实训。校企合作共建产教融合型实训基地、教师培训基地、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和“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

        3.推进兼职教师聘用制度改革。原则上从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中聘请兼职教师,按照“专兼结合、校企跨界”模式,聘请高校教师、行业专家、技术能手担任兼职教师,建设一支校企跨界、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团队。开展教师与企业管理岗、技术专家双向流动,探索一年薪制、协议工资、项目工资等方式引进高层次人才。落实“固定岗+流动岗”的教师资源配置新机制,力争留出15%编制用于聘用企业兼职教师,财政按照相关标准拨付经费。

        4.创新管理机制。修订《迁安职教中心教师业绩考核办法》,吸纳企业和社会参与对教师的考核,要对评价和考核优秀以及学生满意的教师予以公示,将评价和考核结果与教师的聘用、职称评聘、利益分配挂钩。

        完善教学名师、教学标兵、科研标兵的评选制度。每年评选一次教学标兵和教学名师,每两年评选一次科研标兵,培养和选拔为人师表、敬业爱岗、治学严谨、成果突出的教师楷模,推动学校教书育人水平及学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完善兼职教师管理办法。修定《迁安职教中心兼职教师聘任和管理办法》,坚持兼职教师的准入条件,建立兼职教师数据库,加强兼职教师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管理。

        5.完善教师队伍建设的环境支持。进一步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在教师队伍建设和专业建设中的指导作用,进一步加大对在教学、科研岗位上做出突出成绩的优秀教师的宣传力度,定期表彰奖励对学校贡献突出的优秀教师。进一步加强人文关怀,努力提高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坚持结构工资分配向一线教师倾斜的政策。

        加大经费投入。以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引进和科研团队建设为重点,优化资源配置,充分发挥人才、项目、资金和政策的综合效益。

        抓好组织保障。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工程常抓不懈。学校示范校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专项小组要加强对全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组织领导、统筹规划和综合协调,每学期至少专题研究两次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学校教务处、实训处和相关专业要各司其职,抓好教师队伍建设的各项具体工作,确保师资队伍建设按照国家示范校标准有计划稳步落实。

        三、发展保障举措

        (一)组织保障

        1.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学校成立由党总支书记、常务副校长牵头,系部处室负责人组成的“十四五”师资队伍发展规划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学校“十四五”期间师资队伍发展规划的贯彻执行,根据发展规划的整体要求,科学制定年度发展计划,将学校“十四五”师资队伍发展规划合理分配到各职能部门和责任单位。加强规划执行期间的领导力,健全完善统筹协调机制,及时解决重大问题,为“十四五”师资队伍发展规划的落实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2.建立全员参与机制。通过会议动员、宣讲解读、组织研讨、专题研究等多种形式,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加快行动,广泛发动全体教职员工积极参与学校“十四五”师资队伍发展规划贯彻落实工作。加强典型事例的宣传报道,提高全体成员的工作热情,提升广大教职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积极支持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工作有序开展,取得新成效。

        (二)经费保障

        1.多渠道争取经费投入。大力提倡开源节流,积极开辟创收渠道,积极申报省、市职教专项,力争获得更多的专项经费支持。通过校企合作、社会捐赠、体制机制创新等方式,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和资源参与学校办学,实现资金来源多元化,为师资队伍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经费保障。

        2.加强资金管理和绩效评价。按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原则,科学编制发展计划和资金预算,构建符合学校管理特点的计划、预算体系。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完善计划预算和财务信息管理系统,加强经费管理、风险管控和绩效评估,努力降低运行成本,保证学校资金依法、高效、合理使用。

        (三)机制保障

        1.完善运行机制。在学校师资队伍发展规划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各系部、处室按照规划总体部署和要求,要认真分解目标任务,明确责任分工、时间表、路线图和考核目标。要结合具体职能,在年度工作计划、阶段性工作考核中要认真落实好规划中的建设任务。特别是对一些周期较长、任务较重、难度较大、意义重大的建设项目,要认真研究制定分项规划和实施方案,分阶段、分步骤组织实施。

        2.建立监督检查机制。“十四五”师资队伍发展规划领导小组负责对学校规划实施情况进行有效过程监督,对实施过程中的偏差和缺失及时予以纠正。实施规划执行情况年度报告和检查制度,各系部、处室每年度要对照规划要求和目标,开展自查自纠活动,逐项说明落实情况,对未能及时完成规划年度目标的情况,要通报结果和追究责任,要及时查找原因,分析情况,积极寻求补救措施,保证规划建设任务顺利完成。

迁安市职教中心

迁安市技师学院

2021.9.6


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创建方案

        依据河北省中等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指标体系,按照国家提质培优的计划,依托河北科技师院职技高师资源优势,借力华北理工大学迁安学院资源共建共享的契机,利用学校是河北科技师院附属职业学校的优势,与河北鑫达钢铁集团等企业合作,按照校校合作、校企合作、专兼结合等方法建设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一、建设目标

        1.构建科学合理、师德高尚的教师教学团队

        坚持育人导向,突出价值引领,打造高水平、结构化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结合“1+x”证书制度试点,加强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推进实施“教学资格+鉴定资格”新型“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与认定工作,为全面提高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强有力的师资支撑。

        2.推动教师分工协作实施模块化教学模式

        全面提升全校教师按照国家职业标准和教学标准开展教学、培训和评价的能力,持续深化“三教改革”,推动教师分工协作实施模块化教学模式。

        3.建立多元参与的教学评价机制

        把职业道德、职业素养、技术技能水平、就业质量和创业能力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完善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社会等多方参与的质量监管评价机制。

        4.提升师资团队服务水平

        对接唐山及周边相关产业,形成专业结构和课程结构精准对接,实现人才培养基地与产业基地的深度对接,培养企业急需人才。构建专业教师技能工作室,鼓励专业教师到企业研发平台兼职,开展技术服务活动,开发新产品、创新新工艺、做好技术服务工作。


        二、建设任务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弘扬工匠精神,落实提质培优行动计划,依托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职技高师资源优势、华北理工大学迁安学院共建共享,建成“行业一流、国内知名”高水平装备制造产业群。搭建创新团队“教研赛产”发展平台,通过建立机械一体化产学研中心,搭建机械技术创新研究环境,培养4名创新型骨干教师,打造一支年轻化、专业化、富于创新精神的团队。

        1.形成高尚的师德师风团队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立教,坚守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坚持“四个相统一”,推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努力践行“学好专业,建设家乡”的校训,“博学善导,厚德泽人”的教风,培养一支专兼结合的创新教学团队,形成具有职业教学特点的课程思政案例。

        2.构建并实施“工学结合,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

        依托迁安装备制造业人才岗位需求,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全面实施“工学结合、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修订主干课程的教学标准,将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贯穿于专业教学各个环节,并且把学生每个阶段的学习过程与生产过程有机融合,从而实现学生职业能力的递进。完善社会化(以企业为主)的人才质量评价体系,依据企业用人标准,构建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突出以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评价模式。

        3.构建对接职业标准的课程体系

        转变人才培养观,把职业技能证书课程纳入课程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在学分制管理模式下,在必修课程(对应必修证书)和专业选修课程(对应选修证书)中增加专业(专项)培训课程。进一步加大实践课的课时比例,使实训学时占到总课时量的50%以上,构建特色鲜明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并通过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授课计划以及教案(课件)等基本文件的有效衔接,坚持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x证”课程观,把职业标准融入到每一节课堂中,促进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学历证书相互融通,提高1+X证书制度试点建设水平。

        4.创新分工协作的模块化教学模式

        以学生为中心,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模式,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大格局,全面推进“三全育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融合统一。开展国家级团队教学改革课题研究,创新模块化教学模式,打破学科教学的传统模式,探索“行动导向”教学、项目式教学、情景式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新教法,使每位教师形成特色教学风格。明确团队教师职责分工,每位教师都要全面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课程标准开发、教学流程重构、课程结构再造、学习管理与评价等专业建设全过程,教师分工协作进行模块化教学,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效果。

        5.建设校企共融、专兼结合教学团队

        依托行业企业优势,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制订团队建设方案,建立健全团队管理制度,落实团队工作责任制。整合校内外优质人才资源,搞好专业教师的培训工作,将专业骨干教师放到企业中锻炼,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选聘企业高级技术人员担任产业导师,组建校企合作、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团队,不断优化团队人员配备结构。

        6.校企合作开发工单式、模块化教材

        本专业以立德树人,全面发展为根本,将机械加工技术领域的最新技术和行业对人才培养的最新要求,融入教学内容、校企合作,建设工单式活页教材,发挥教学改革与研究的引领作用,大力推进三教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开展项目式教学、案例教学等信息化方式,全面提升教学质量。根据生产实际,针对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特点,突出技能培养、组织编写《机械技工技术综合实训教程》等工单式活页教材,突出实用性,注入新技术,构成全新的教材及课程模式。这些创新的教学内容是学生所学内容与企业紧密结合,为多层次人才培养提供教学依据。

        7.建设产教融合的实训基地

        校内重点推进生产性实训车间建设,实训设备与企业的生产设备一致,实训过程与生产过程一致。车间引入企业真实的工作情境、文化氛围和管理模式,按照生产的工序流程来布置。校外加强与企业合作,与河北鑫达钢铁集团合作,成立产教融合中心,把教室搬到了企业车间,利用其生产设备,对学生进行岗位技能训练,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8.推动学校与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

        充分发挥我校“迁安市装备制造职教集团”理事长单位的作用,加强与行业、企业及其他同类学校的联系,推动学校与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完善校校合作、校企合作、专兼结合的协同工作机制,促进团队建设的整体水平不断提升,推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共建高水平教师发展中心或实习实训基地,在人员互聘、教师培训、技术创新、资源开发等方面开展全面深度合作、促进“双元”育人,切实提高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三、质量控制

        依据河北省中等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指标体系,按照国家提质培优行动计划,结合我校实际,对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模式,形成省内一流、具有国际视野的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模式和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切实落实监管组织体系,强化过程管理,确保团体围绕项目建设目标,结合项目进展,在不同阶段组织监管小组进行质量控制分析,制定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预控措施,进而确保质量目标最优实现。

        总体质量控制目标在符合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的基础上,同时保证各部分指标均满足河北省中等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遴选指标体系,确保创新团队建设的高效性。

        1.建立科学审慎的团队建设制度。由团队负责人领衔,组织各成员共同协商,拟定团队建设章程,明确阶段建设目标、各项规章制度、成员分工,由学校核对制度落实情况并进行监督,成员要认真制定出本人的发展计划,明确自己的专业发展目标和落实措施,定期集中组织各成员进行重点、难点问题研讨。

        2.依托国家重点支持建设实训基地的优势,进行创新型教学团队建设。根据机械加工技术专业的具体情况,以教研室、校内外实训基地为建设单位,以课程或专业为建设平台,在多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形成团队,具有明确的发展目标、良好的合作精神与梯队结构、老中青搭配,专业技术职务结构与知识结构合理,在指导和激励中青年教师提高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方面成效显著。科学搭配控制成员结构,并注意团队成员在知识、技能、年龄、个性特征上的优化组合,控制团队规模,使团队成员人数控制在15人左右,完善教师结构梯队的建设。

        3.建立并逐步完善一整套管理培育机制。带领本团队成员走进行业、企业、高校,亲近名师,学其所长,学习有关德育教育和实践技术的先进理论与方法,反思自身业务水平与教育管理差距,努力融合,不断超越。

        定期组织教学研讨活动,如校企合作研讨会、专家讲座、成员论坛等,并要求成员积极参加团队确定的科研课题,团队将定期跟踪课题实施进度,检查阶段性成果、汇编成员的课题研究成果。

        注册创新团队博客,成立QQ群、微信群、钉钉群,借助网络交流信息平台,传播与交流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方法,定期开展在线沟通、专题研讨,将团队建设工作开发成一个可持续、可延伸的系统,更好、更多地服务于全体团队成员。

        4.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在课程建设、课程教学组织实施、课程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中,注重将创新能力的增强和发挥作为首要因素;在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中将创新能力作为一个重要监测指标。从源头、目标和过程上强化所有课程融入德育教育理念,并在教学建设、运行和管理等环节中落到实处。在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设计等重要教学文件的审定中要考量“知识传授、技能提升”同步提升的实现度;在精品课程、示范课程的评比和验收中应设置“创新能力”或“职业素养”指标;在课程评价标准(含学生评教、督导评课、同行听课等)的制定中设置“创新能力”观测点。

        业绩考核由团队负责人和全体团队成员共同参与,考核方式有:查看资料、成员汇报、学生评价、学校评价、现场观摩等。考核内容主要从:相关科研课题完成情况、论文发表获奖、个人荣誉、活动参与等方面进行考核评价。强化教学研究,在教学工作中的地位,提升教学研究论文在教学、科研考核中的权重,对教学论文和项目进行双重奖励。

        5.建立团队经费使用制度。根据学校安排对经费进行有计划、有目标、有效果的合理分配与使用,努力做到公开透明、开支合理,由团队负责人根据工作开展情况向学校提出申请,学校进行审核监督,确保经费合理使用,严禁挪作他用。

        四、成果应用

        到2023年,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建设成省内领先、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专业,机械加工技术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成为省内中职类型教育改革的先行者和标杆。

        1.打造一支高水平、结构化师资队伍。培训校级专业带头人2名,校级骨干教师3名,成为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精英智力资源。

        2.培养一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依托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职技高师资源优势,借力华北理工大学迁安学院资源共建共享的契机,培养出一批高素质教师队伍,为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教师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和活力。依托职教集团和省级产教融合企业,利用机械加工技术专业的设备和团队师资优势,为企业工人技术升级、岗前、特种作业培训,为企业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与服务,造就一支经济建设主力军。  

        3.构建一套模式。服务机械技能人才成长的需要,促进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有机衔接。持续推进书证融通、“三教”改革、校企合作、技术技能创新、实训条件建设等方面研究与实践创新,推进“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的建设,构建一套校企共育、理实一体、能力递进、全面发展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4.形成一个特色品牌。以深化产教融合为主线,校企共建省级产教融合企业。在职教创新团队建设、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科技服务能力等方面形成特色品牌,影响和带动全省乃至全国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实践。

        5.打造一个平台。校企共建产教融合协同创新平台,通过进一步优化科研创新生态软环境,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共建混编科研团队,推进科研成果转化,构建全方位、立体式、系统化的教育体系,全方位支撑团队双师能力的提升,推动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共创。

        6.输出一批成果。建设一个优质专业、建成示范性职工培训基地、建成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高水平产教融合培训基地。协助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进行人才培养,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推动教育教学变革创新。充分发挥产业教授、具有机械加工技术的技能大师和能解决现场问题的骨干教师的作用,在产业规划、技术推广、流程改进、成果转换等方面服务和支撑区域装备制造产业发展。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为确保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教师创新团队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并实现预期目标,学校特建立由学校领导牵头,企业、行业专家和高校组成的提质培优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工作小组成员及职责如下:

        组长:凌志杰

        成员:程建敏(企业)、刘长荣(高校)

        职责:负责协调团队相关成员的管理,保障教师创新团队成员及时参加教育教学研究活动,为成员提供开展研究活动的条件与环境。在提质培优项目建设小组推进下,按照各阶段建设内容、进度要点和资金安排,具体组织实施本项目的建设工作,向领导小组汇报项目建设过程和存在的问题,确保建设的效率与质量。

        三年内建成具有专业特色,务实高效的教师发展中心,积极开展教师培训、教学改革、研究交流、质量评估、咨询服务等各项工作,提高团队教师教学能力,满足教师个性化、专业化发展和人才培养特色的需要。发展中心下设青年教师发展研究中心和名师成长工作室,推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创建优良教学文化,引导教师自主发展;组织教师教学培训活动;开展名师咨询服务工作;建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网络教研平台。

        (二)制度保障

        根据人才培养的需要和办学基础目标定位,高度重视教学工作,将教学团队建设放到突出重要的位置,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奖励政策和激励制度,为团队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科学、规范、完善的制度体系是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成功的根本保证。
        1.建设项目负责制
        由项目负责人邸桂林全面负责建设项目的计划、组织和实施工作,深刻理解并执行相关政策,及时公布建设信息,与各方配合、协调、沟通。
        2.建立沟通与定期会议的监控机制
        建立项目建设过程的监控和沟通,推行沟通与定期会议并举的监控机制。既便于成员随时知晓整体项目进度情况、传递文件及反馈信息,又能通过定期会议召开任务负责人碰头会,听取项目进度情况,由团队成员提出改进意见,并确定下一次会议前应该完成的任务。
        3.建设项目运行管理制度
        严格执行国家《河北省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文件精神,制定项目运行管理制度,实现项目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严格执行建设项目预算,合理有效使用各项建设经费,对建设项目的实施、资金投向及年度资金调度等工作实行全过程管理、审计监督,保障项目有序进行。

        (三)条件保障

        1.财政支持: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是国家提质培优项目建设重点,项目建设过程中,积极争取各级财政拨款,加强创新团队建设,坚持培养与引进并举的原则,全面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为保证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我校将为团队建设提供配套经费保障,并在相关政策、人力、物力等方面优先支持教学团队的建设。    

        2.政策支持:教育部设立国家级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研究课题和项目,支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学校领导对创新教学团队高度重视,教务处、实习处、培训处等部门对团队建设给予大力支持,同时后勤部门全力打造“高效型、服务型、科技型”后勤,为团队建设提供了更加充实的政策保证。

        3.软硬件支持:学校始终不忘职业教育的办学初心,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和集团化办学。校内实训中心建筑面积19158.5平方米,分为焊工、钳工、车工区、机械加工综合实训区及焊工综合考试中心等六大功能区,包含机械加工综合实训车间、钳工、焊工、车工、数控车工、机器人等各类实训室39个,实习实训设备1572台套,设备总值2350多万元。利用数字智慧校园平台、教学资源库等信息化资源辅助团队教师开展教学教研工作,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装备制造工程系

2021.9.16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创建方案

        落实国家提质培优行动计划,依托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职技高师优势资源,树立以“四有”好老师为价值取向的师德观,按照“四个相统一”的要求,搭建行业专家示范、名师引领,共促专业教师成长的智慧平台,在建设期内形成省内一流、具有国际视野的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将本专业建成“行业一流、国内知名”高水平机电产业群。

        一、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按照“教、研、赛、产”四能力并进的要求,以教师专业发展为中心,秉承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融合,课程结构与思政浸润融合的“两融合”原则,人文与技能并重,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并举,力争在建设期内引进2名高层次的研究人才,培养2名专业带头人,培养5名青年科研骨干,打造一支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企业专家、产业导师等构成的专兼教师比例合理,教师结构合理、富于创新、成果突出的机电技术应用教学创新团队。

        (二)具体目标

        1.以深化产教融合为主线,校企共建省级产教融合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交叉融合,有效支撑智能制造产业创新型人才供给。

        2.携手技能大师践行现代学徒制,充分利用教科研成果的实用性,解决实际生产技术问题,提高产业技术升级,满足实践教学、技术创新、社会服务需要。

        3.利用校内双创示范基地,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平台支撑,助推教学团队的能力提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为全面提高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强有力的师资支撑,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储备,助力本地经济转型升级。

        4.推进教师分工协作模块化教学,全面实施教学评价改革,形成具有专业特色、国际水平的机电技术应用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示范引领全省职业教育教学团队建设。

        5.持续深化“三教改革”,政校企合作开发专业教学资源库,修订课程标准,对结构化课程内容进行整合重构,构建区域产业特色鲜明的课程资源体系。

        二、建设任务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弘扬工匠精神,落实国家提质培优行动计划,依托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职技高师优势资源,建成“行业一流、国内知名”高水平机电产业群。通过建立职业教育集团机电产业学院,搭建创新团队“教研赛产”发展平台;通过建立机电技术一体化产学研共同体,搭建机电技术创新研究环境,在团队建设上坚持培养与引进并举的措施,引进2名高层次研究人才,培养5名青年科研骨干,形成年轻化、专业化、富于创新精神的团队。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

        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首要在立德。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发表重要讲话,先后对教师提出“四有”“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六要”的标准和期望。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完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扩展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外延,注重内外机制共建。秉承“朴、勤、直、毅”的迁职精神,以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为核心,以“德为人先、学为人师”为准则,以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水平为重点,强化师德教育,履行师德规范,不断提高师德水平。

        2.深化校企合作,构建“工学一体、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弘扬工匠精神,适应智能制造产业转型升级的人才需求,按照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技能的原则,深化“工学一体、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培养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根据机电一体化专业群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等因材施教,分类培养,依托迁安市职业教育集团机电产业学院建设产学研共同体和大师工作室,由企业技术专家和校内教学名师任导师,培养机电技术一体化拔尖人才,通过践行因材施教的育人机制和模块化教学模式改革,形成校企协同育人的新格局。

        3.推进评价改革,激发团队建设活力

        依据《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标准,,坚持德技并修的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重视行业企业在专业建设中的评价主体地位,建立技术技能人才预测机制,深化产教融校企合作;将教师专业水平和技术成果有机结合,建立校企等多元参与的“双师型”教师评价考核体系,提升“双师型”教师队伍素质;改革实训实习考核办法,构建完善的实训评价指标体系;应用“数字化,智能化”改革 评价手段,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科学评价。

        4.构建岗位模块化课程体系,打通人才培养路径

        校企双方在管理、资源、师资、需求及目标等五个方面深度融合,共同参与招生、人才培养直至学生就业、在岗培训等可持续发展的育人全过程,形成“互融共生”的校企命运共同体。联合唐山瑞阔,首钢机电和河北科技师范学院,依据专业群人才培养规格,在课程开发方面坚持技能性、针对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原则,通过产学结合、研学结合、工学结合的方式,按照人文素质、专业技能、岗位技能和创新能力等4个模块,融“教学做练”为一体,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岗位模块化课程体系。

        5.落实国家提质培优行动计划,推进产教融合

        为落实“推动建设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任务,依托机电产业学院为社会重点培养机电一体化、智能制造、精品钢铁紧缺型人才,助力唐山瑞阔、鑫达钢铁成为省级示范性产教融合型企业。培养企业教练和学校双师,校企双元合作开发职业教育规划教材、企业教练手册和精品课程。依托两个企业,完成迁安职教承担的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任务,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6.全力打造产学研共同体,推动企业、高校共建新型研发平台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原有的与浙江康贝尔、山东星科、唐山瑞阔、河北华发成立的产学研中心进行合并,联合河北科技师范学院、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等组建产学研共同体,推动企业、高校等创新主体相互衔接,优势互补,共同开展技术革新和新产品研发,科研产权归双方共同所有,并对双方成果进行推广。把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及技术开发紧密结合在一起,进一步放大科研成果转化的影响力,促进地域经济快速发展,最大程度帮助地方企业实现转型升级。

        7.提升大师工作室,实现效能最大化

        以“培育智能制造未来工匠”为目标,按照“弘扬工匠精神,培育高端技能”的理念,由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车资深技能专家张健领衔, 企业专家和具有专业特长的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组成团队主要成员,及时总结推广新技术、新工艺,解决技能瓶颈。继承和发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立足本职岗位,在技术、设备、工程项目等方面形成专业优势合力,为企业发展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成为技能领军人才。

        8.“引培并举、混编互聘”,打造卓越教学创新团队

        聚焦三教改革,深化团队协作,依托大师工作室,以专业教师驱动企业兼职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以企业专家驱动教师的科研生产技能,达到协同创新的双驱动模式,着力解决制约专业群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提升青年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孕育高水平教学成果,并运用于教学实践。在建设期内,引进2名高层次研究人才,培养2名专业带头人,培养5名青年科研骨干,建设2个名师工作室,聘请从事生产管理工作5年以上的企业技术人员20人,建设专业群专职教师库,选派10名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级职业技术教育培训。通过实施学历和教学能力提升计划,创新教师培养机制,增强教学团队的科学和技术研发能力,产生一定的社会价值,使教学团队在行业领域有权威性,在专业领域有影响力。

        9.校企合作开发综合性、活页式教材

        按照机电技术应用领域的最新技术和行业对人才培养的最新要求,根据生产实际,针对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特点,将企业实践性知识融入教学内容,校企双元合作开发职业教育规划教材,组织编写《机电专业核心课综合实训教程》、《自动化类基础课综合实训教程》、《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综合实训教程》等5门活页式教材,突出实用性,注入新技术,构成全新的教材及课程模式。这些创新的教学内容是学生所学内容与企业紧密结合,为多层次人才培养提供教学依据。

        10.提升信息化水平,搭建网络学习平台

        应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建设数据中心和考核评价平台,实现数据辅助决策和精准化管理,全面提升管理效能和水平,依托公共资源服务平台,促进优秀师资、数字资源、教育数据共建共享,推进“国家、省、校三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应用”,实现教学效果可测化、学生成长可视化、教学服务精准化;创设交互式智慧课堂,打造数字化教学环境,推行混合式、移动式教学模式,促进个性化、泛在化学习。

        三、质量控制

        总体质量控制目标在符合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的基础上,同时保证各部分指标均满足河北省中等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遴选指标体系,确保创新团队建设的高效性。

        借鉴我校在示范校、精品校建设方面的工作经验,组织骨干教师、高校名师和行业导师进行讨论和研究,充分认识和分析了此次创新教学团队建设过程的工作重点和难点,提出质量控制的机制和方法,切实落实监管组织体系,强化过程管理,确保团体围绕项目建设目标,结合项目进展,在不同阶段组织监管小组进行质量控制分析,制定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预控措施,进而确保质量目标最优实现。

        1.建立科学审慎的团队平台建设制度,控制团队规模,使团队成员人数控制在15人左右,控制人才层次。不断推进团队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和专业结构的提升和优化,注重团队成员在知识、技能和个性特征上的优化组合和梯队建设。

        2.建立高效团队工作机制,确立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方向,明晰教学改革任务,鼓励深入开展教学研究。以建设目标为导向加强过程管理和绩效评价,以数字化实现实时记录,即时反馈,及时改进,提高管理水平;定期开展调研和专项研讨,研究提出具体政策和措施,实现横向评价向纵向评价的转变、刚性评价向柔性评价的转变、定量评价向定性评价的转变的评价过程,确保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3.围绕项目建设具体任务,明确建设标准,制定考核评价机制。突出质量导向,定期对理实一体化教学实施情况进行评价;探索长周期评价,开展学期汇报、年度评价、中期考核与终期验收相结合的考核机制;建立理实一体化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定期组织校内优质课的教学评比活动,健全学校、行业、企业等共同参与的质量评价、反馈与改进机制;完善三方评议机制,建立动态化、常态化、滚动式的评价模式,及时宣传表彰、督促诊改。

        4.加强教学过程质量控制,针对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教学质量监控管理制度和办法。

        (1)制定教学检查制度。成立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建设监控小组,负责教学常规检查,包括教案、教学计划以及作业等的检查。发现问题,提出建议,为改进专业课教师教学创新效果提供科学依据。

        (2)制定听课制度。监控小组经常性不定期地深入课堂,随机听课,了解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掌握团队成员落实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情况以及教学效果的检查并及时提出整改意见,督促诊断改进。

        (3)制定教学交流与教学质量分析制度。监控小组每学期组织评教评学活动,了解教与学的情况,并进行情况通报和教学交流;教学质量分析制度包括教师的质量分析、学科组的质量分析等,针对阶段性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商讨教学具体改进措施。

        5.建立团队资源使用制度。合理调配专业教师、专业实训室和实训场地等教学资源,在明确队伍建设、教学、科研、实验投入等的使用比例后,给予团队较为透彻的信任和充分全面的授权,使团队在完成工作的方式、进程等方面不受外界干预,形成内在合理的运行机制。

        6.对标管理。严格执行国家《河北省中等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遴选指标体系》(冀教职成函〔2021〕13号)文件精神,制定项目运行管理制度,实现项目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

        四、成果应用

        到2023年,机电专业群建设水平国内领先,国内影响力大幅提升,机电教学团队建设成为全国中职类型教育改革的先行者和标杆、大力推动京津冀生产力发展。

        1.培养一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与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北京电气工程学校共建专业,培养出一批高素质教师队伍,为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师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和活力。依托机电产业学院和省级产教融合企业,利用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设备和团队师资优势,为企业工人技术升级、岗前、特种作业培训,为企业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与服务,造就经济建设主力军。 

        2.打造一支高水平、结构化师资队伍。引培国家“万人计划”名师1-2名,“燕赵大师”1名、“燕赵名匠”2名,成为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精英智力资源。 

        3.构建一套模式。服务机电技能人才成长的需要,促进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有机衔接。持续推进书证融通、“三教”改革、校企合作、技术技能创新、实训条件建设等方面研究与实践创新,推进“1+X可编程控制系统应用编程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构建并完善一套工学一体、校企共育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4.形成一个特色品牌。以深化产教融合为主线,校企共建省级产教融合企业。在职教创新团队建设、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科技服务能力等方面形成特色品牌,影响和带动全省乃至全国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实践。

        5.打造一个平台。校企共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通过进一步优化科研创新生态软环境,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共建混编科研团队,推进科研成果转化,构建全方位、立体式、系统化的教育体系,全方位支撑团队双师能力的提升,推动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共创。

        6.输出一批成果。获得发明专利16项,开展技术服务6项,开发2个职业教育课堂革命案例,遴选2名国家“万人计划”名师,2个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产教融合企业,3个示范性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2个示范性职工培训基地,2门职业教育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为确保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和预期目标的实现,学校特建立由学校领导牵头,企业、行业专家和高校名师组成的提质培优项目建设小组。工作小组成员及职责如下:

        组长:凌志杰

        成员:张健(企业)、包长春(高校)

        职责:负责协调团队相关成员的管理,保障教师创新团队成员及时参加教育教学研究活动,为成员提供开展研究活动的条件与环境。在提质培优项目建设小组推进下,按照各阶段建设内容、进度要点和资金安排,具体组织实施本项目的建设工作,向领导小组汇报项目建设过程和存在的问题,确保建设的效率与质量。

        三年内建成具有专业特色,务实高效的教师发展中心,积极开展教师培训、教学改革、研究交流、质量评估、咨询服务等各项工作,提高团队教师教学能力,满足教师个性化、专业化发展和人才培养特色的需要。发展中心下设青年教师发展研究中心和名师成长工作室,推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创建优良教学文化,引导教师自主发展;组织教师教学培训活动;开展名师咨询服务工作;建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网络教研平台。

        (二)制度保障

        根据人才培养的需要和办学基础目标定位,高度重视教学工作,将教学团队建设放到突出重要的位置,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奖励政策和激励制度,为团队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建立健全人才工作责任制度,在政策机制、资源配置和舆论等方面,使发展潜力的青年教师融入主流,加大行业企业人才的引进力度,重点是引进领军人物,建立新的人才引进机制。

        以学术带头人为中心,以骨干教师为生力军,以青年教师为后备军,明确团队的发展方向、设计共同的远景目标。

        1.制定团队教研会制度及研讨内容,按照分工分阶段完成任务。

        2.统筹安排教师授课、实践锻炼、外出培训等,保障教师的研究时间和成长空间。

        3.完善教师考核评价办法,构建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侧重竞赛引领,科研创新,促进团队成员高效发展。

        (三)条件保障

        1.财政支持: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是国家提质培优项目建设重点,项目建设过程中,积极争取各级财政拨款,加强创新团队建设,坚持培养与引进并举的原则,全面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为保证教师教学团队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我校将为团队建设提供配套经费保障,并在相关政策、人力、物力等方面优先支持教学团队的建设。    

        2.政策支持:教育部设立国家级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研究课题和项目,支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学校领导对教学创新团队高度重视,教务处、实训处、培训处等部门对团队建设给予大力支持,同时后勤部门全力打造“高效型、服务型、科技型”后勤,为团队建设提供更加充实的政策保证。

        3.软硬件支持:学校始终不忘职业教育的办学初心,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和集团化办学。机电实训中心有电机调速实训室、单片机特种作业考试中心等21个校内实训室,建筑面积7547平方米,与行业企业共建26个校外实训基地,丰富、系统、全面的硬件支撑平台可满足教师专业发展和实践需求。利用数字智慧校园平台、教学资源库等信息化资源辅助团队教师开展教学教研工作,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机电工程系

2021.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