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德育文件 >> 丰富两大载体整合三大场力,构建中职“五化”育人新模式 教学成果总结报告

丰富两大载体整合三大场力,构建中职“五化”育人新模式 教学成果总结报告

2022/07/13
浏览量:

丰富两大载体整合三大场力

构建中职“五化”育人新模式

教学成果总结报告

目录

一、教学成果形成的背景

(一)国家政策对中职德育提出了新要求

(二)现实德育工作面临诸多待解决的问题

(三)学校德育工作具有良好的研究基础


二、成果主要内容及特点

(一)成果的主要内容

1、加强德育的理论研究,为德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撑

2、丰富了德育两大载体,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3、整合了三大场力,健全“三全育人”工作体系

4、形成了“五化”育人新模式,学生职业素养全面提升

(二)成果主要特点

1、落实《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充分体现职教特色

2、探索显隐德育结合,彰显德育特色

3、构筑全方位的德育网络,增强德育成效


三、成果主要解决的问题及方法

(一)树立全员育人观,解决教师忽视课程思政问题

(二)整合三大德育场力,化解隐性教育的消极影响

(三)优化德育环境,解决说教对学生产生的抵触情绪

(四)德育内容生活化,解决德育成效不高问题


四、成果的创新点

(一)用“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引领学校德育工作

(二)深化了学校的精神文化内涵,浸润学生成长

(三)生活化的德育内容,塑造学生良好的品德

(四)创设情景化的德育过程,践行知行合一


五、成果的应用效果与推广

(一)在学校应用取得明显成效

(二)在同类学校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推广

(三)发表出版高质量学术论文、教材、著作


丰富两大载体整合三大场力

构建中职“五化”育人新模式

教学成果总结报告


本成果是基于多年来对中等职业教育德育工作的研究与实践形成的。2014年以来,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理念,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遵循学生成长发展规律,针对中职教师忽视课程思政、说教式德育收效较低、德育内容枯燥等问题,在国家职教师资培养学校、中职学校、合作企业等多方参与下,依托河北省“十三五”规划等课题,不断研究与实践,为中职学校德育工作提供可借鉴的范本。

     一、教学成果形成的背景

    (一)国家政策对中职德育提出了新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等文件指出“拓展德育途径,丰富德育内容,创新德育载体”、“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为中职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并提出了具体要求。

    ()现实德育工作面临诸多待解决的问题

德育工作中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学校、家庭大多采用说教式、高压式教育方式,对学生产生思想上的禁锢和行为上的约束;中职学生缺乏良好学习习惯,学习目标不明确,缺少自信心;学校缺乏思政体系建设,存在思政课程偏弱的问题;学校与家庭、社会之间沟通不顺畅、联系不紧密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基于此,课题组认真分析各种问题产生的根源,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汇集各方力量,发挥整体协同作用,构建德育工作体系,提高德育工作成效。

    ()学校德育工作具有良好的研究基础

学校建校之初就提出了“学好专业、建设家乡”的校训,1989年成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的附属中学,依托高校资源提升了自身的德育理论水平。与北京求实职业学校和省内涞源、曹妃甸、永年等职教中心共同组成“五校德育联盟”。加强校企合作,探索多元育人途径,为成果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资源。学校先后获得“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先进单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国家级中职改革示范校”、“河北省中职精品校”。

     二、成果主要内容及特点

    (成果的主要内容

本成果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丰富和发挥德育显性、隐性载体的功能作用,整合环境、人员、时空三大场力资源,构建了新时代中职德育“五化”育人新模式。

图1、中职德育五化育人新模式结构框架图

   1、加强德育的理论研究,为德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撑

课题组紧密结合中职学生特点,对德育实践中发现的德育方法、德育效果等方面问题,在教育学、管理学等理论的指导下,系统学习近年来有关中职德育大纲、课程思政、思政课标准等文件。课题组还承担了河北省职业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中职学校学生愉悦管理机制的探索与实践》《学校、行业、企业三方联动共建信息化教学资源库的研究与实践》和迁安市教育科学研究课题《中职思想政治课走进学生生活和实训的教学研究》的研究与实践。完成德育论文7篇,为课题开展提供理论支撑。

   2、丰富了德育大载体,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德育载体就是为了实现德育工作的目标,在德育过程中能承载并传递德育内容或信息的所有事物、活动及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中介桥梁。德育载体包含显性和隐性两大载体。

显性德育载体主要是指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本课题充分发挥思政课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按要求开齐、开全德育课程。课题组还编制了《好习惯成就出彩人生—学生德育读本》等3本校内教材。积极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在课堂教学各环节中的融入和渗透,并将职业素养、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等专题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开展劳动模范汇报会、企业师傅进课堂等活动,让学生和榜样面对面、与大师互动交流,使学生感悟立身做人的道理,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隐性德育载体主要是指校园文化、各种活动、网络媒体等非课程类载体。“不言之教,无形而心成”。学校制定了《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实施“一三五七九”校园文化建设工程,编制《心之呼唤校之灵魂》校园文化宣传册,通过提升隐性德育载体软实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对学生的理想信念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同学们的视野具有深远意义。

图2、“一三五七九”校园文化建设工程示意图

   3、整合了三场力,健全“三全育人”工作体系

德育场力是借鉴物理学概念,指为实现德育目标,德育工作者采取各种措施将德育对象的思想道德运动引向社会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的吸引力。课题组多措并举发挥人员、环境、时空场力,不断推动“三全育人”工作落地见效。

一是贯通德育人员场力:发挥“白杨”班主任工作室的孵化作用,打造高素质班主任队伍,做学生全面发展的引路人;设立技能大师工作室,通过企业专家进课堂、企业文化进课堂、学生实习进企业等方式,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职业精神;实施家校沟通机制,设立家长委员会、校内家长制、家长学校、校园开放日、家校网络沟通平台等,构建良好的校、企、家共育机制,实现施教主体全员参与,形成强大的育人合力。

二是优化德育环境场力:创设优质的资源环境增加学生的认知和体验。以“白杨”文化为主题建设“一轴、四带、十园”景观结构的省级园林式校园;建设“学岗对接理实一体”的实训中心,以技术技能训练为抓手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学生宿舍整洁舒适、幸福温馨,彰显“家”文化;开展四大类46个学生社团活动,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让学生动起来;拓展校外石梯子沟德育实践基地和企业职业能力提升基地等,使各种德育环境相互补充,多方发力,功能统一。

三是统筹德育时空场力:思想政治教育提前一公里,与初中教育进行衔接,入学后根据不同阶段和学生成长特点,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行毕业生“召回”制,推荐学生再就业和创业指导,育人服务向后延伸至终身,形成学生从入学到毕业认知发展的一体贯通。发挥“校内家长”、校外实践基地等各方资源功能,利用多媒体开发网络课堂,丰富线下活动,成立职教联盟等,各方教育主体深度参与,汇集力量,实现育人空间上的全覆盖。

三大场力有机整合,同向并行,实现场域有序、良性的运作,形成一个完整的、同向的德育动力体系。

   4、形成了“五化”育人新模式,学生职业素养全面提升

德育目标“具体化”:通过认真研读相关德育政策理论,将爱党爱国、拥有梦想、遵纪守法、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等抽象概念具体为“八大”主题教育,开展了呵护大理石长城、服务国际万人徒步大会、服务京津冀龙舟赛、走进敬老院等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多维度主题活动中感悟、内化,在实际行动中得以展现。

德育内容“生活化”:将理想信念教育、法制知识教育、道德品行教育等内容融入生活,实施实践修德、榜样引德等为抓手的“十大”育人措施,开展微尘志愿服务、环保志愿服务活动、踏寻劳模足迹、感恩母爱、我们一起过端午等活动,把德育还原于生活,使学生在生活化的教育中丰富情感、树立信念、锻炼意志,塑造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

德育方法“情景化”:以一训三风、校歌、白杨文化等校园精神文化引领人;通过教室文化、校园景观等物质文化熏陶人;编制学生管理手册、实行排队行走、实训中心6S管理、校内家长等制度文化激励人;开展学生之间、班级之间、系部之间比学习争当学习标兵,比技能争当技术能手,比礼仪争当文明使者,比纪律争当纪律卫士的“四比四争”竞赛,用行为文化培养人;实训环境、实习管理企业化,让学生上学如上班,上课如上岗,用企业文化成就人,积极创设优质育人情景,营造育人氛围。

德育过程“渐进化”:根据学生认知规律,按阶段渐进化培养。开展专业解读等入学教育、企业观摩、校内实训、企业实践等活动;开展赏识教育三步走,第一步“班级闪光台”人人可出彩,第二步“校园之星”个个都耀眼,第三步“校园十佳”事事皆感人,符合学生成长中的由感性到理性、由感知到深入感悟等认知和思维发展的特点及规律,呈现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递进式发展,实现学生发展的知、情、意、行相统一。

德育主体及评价“多元化”:实行校企“双班主任”制;全体教职工与学生结对子成为学生们的“校内家长”;建立学校、企业、家庭全员参与评价的学生“智慧德育成长平台”;发挥微信公众号、校园广播站、学习强国、青年大学习等网络平台积极引导作用,实现多元化育人。

    (二)成果主要特点

   1、落实《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充分体现职教特色

本课题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通过《入学专业解读》《技能成就梦想》等专题学习,聘请能工巧匠进校园、行业专家讲座、校企“双班主任”、入企实践等活动,培育学生工匠精神,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实现从学生到准职业人的无缝衔接。

   2、探索显隐德育结合,彰显德育特色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学校发挥课程思政的核心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在文化课、专业课等课程各环节全面渗透,增强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丰富隐性教育的资源,发挥“白杨”文化、石梯子沟德育基地、四比四争竞赛、赏识教育三步走、校内家长制、学生社团、阳光大课间等隐性德育载体功能,用文化引领人,用榜样感染人,用活动激励人。突出八大主题教育,推进十大育人措施,立德树人、润物无声。做到了显性、隐性德育相互渗透、有机统一。

   3、构筑全方位的德育网络,增强德育成效

建立了“政、行、企、校、家”教育主体全员参与、各大场力多方发力、各项载体积极作用的德育网络。实施“校内家长制”、开展社团活动、建立广播站、电视台、多媒体、微信公众号、智慧德育成长平台等媒体、成立职教集团等,构建多方施教、多元评价育人体系,显著增强了德育效果,获得多项荣誉。

     三、成果主要解决的问题及方法

    (一)树立全员育人观,解决教师忽视课程思政问题

各类课程及活动贯彻“课程思政”的原则,深入挖掘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思政教育功能,积极构筑“大思政”教育生态圈。学校注重德育教育队伍建设,定期召开“师德师风”总结提升会,提高全体教师的责任意识。如,在工科类专业课中渗入“中国智造”工匠精神等,树立学生精益求精精神。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并行,做到育人育才相统一。

    (二)整合三德育场力,化解隐性教育的消极影响

学生身处家庭、学校、企业、社会等不同的环境之中,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人员对其产生不同的影响,需要学校的教学、管理、服务在育人过程中目标统一,校内与校外、线上线下、课堂内外形成一个完整的、同向的德育动力体系。本课题积极汇聚优质教育教学场力,在校内各种丰富活动和校外德育基地、职业能力提升基地教育基础上,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和责任真正沁入学生心中,将消极的影响化为积极的塑造。

     (三)优化德育环境,解决说教对学生产生的抵触情绪

中职学生正处在生长的“拔节孕穗期”、“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针对大多数学生组织纪律意识淡薄,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抵触空洞的长篇大论说教,且传统的灌输、说教式方式教育收效较低等现状,本课题积极探索新思路、新措施,创设优质的德育环境和氛围,发挥隐性育人载体的功能,以文化人,寓学于乐,学生在唤醒、激励和鼓舞中健康成长。例如,开展“四比四争”竞赛活动,培养学生争先创优意识;组织“迁职蓝”志愿服务,培养学生爱心奉献精神等。系列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增加认知,产生乐趣,收获价值感,满足内在需求、外化表现才能、主动交流分享。

    (四)德育内容生活化,解决德育成效不高问题

通过开展迎国庆手抄报评比、“中国梦,职中情”朗诵比赛等活动,结合传统节日开展学习雷锋精神、爱国卫生运动、祭奠革命先烈、植树造林、志愿服务、感恩母爱等系列活动,开展“每天国学十分钟”、“书画家进校园”等活动,开设“文明礼仪大讲堂”、在生活学习实训中实行“6S”管理,用生活化的德育内容和生动活泼的形式触动学生心灵,树立理想信念,传承传统美德,形成良好品行,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四、成果的创新点

    (一)用“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引领学校德育工作

课题组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德育工作充满人文关怀。“校内家长制”让老师走进学生生活,抚慰学生心灵;实施“赏识教育三步走”,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开展“五心教育”、“八大主题教育”,实施“十大育人措施”,使德育工作贴心、暖心、入心;组建基于兴趣、专业发展的学生社团,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满足学生个性成长需要。

    (二)深化了学校的精神文化内涵,浸润学生成长

“育人当育心,育德当育魂”。课题组实施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为指导,在“一训三风”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校园文化建设,确立“白杨”文化建设主题,彰显“朴勤直毅”迁职精神,唱响校歌《带上梦想起航》,开展了“四比四争”竞赛活动,以富有内涵的精神文化呼唤学生心灵,为学生成长成才培根铸魂

    (三)生活化的德育内容,塑造学生良好的品德

课题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支撑,发挥显隐性德育载体作用,将德育内容植根生活,通过企业专家进课堂下车间、劳动模范报告会、传统节日主题教育、优秀毕业生汇报会、法制报告会、石梯子沟村德育实践活动、成立“微尘”服务站、设立文明礼仪岗等,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从而教会学生热爱生活、学会生活,并在生活中展示出良好的精神风貌和优良品德。

     (四)创设情景化的德育过程,践行知行合一

通过学习《技能成就梦想》、《世界技能大赛知识普及读本》,聘请能工巧匠、行业专家来校讲座,举办职教展示周等活动培育工匠精神,培养学生树立职业梦想;开展“劳动实践体验周”、校外德育实践等活动,增加学生认知体验,培养劳动品质;通过“文明行为大讨论”、宿舍“6S”评比等活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组织四大类46个社团活动,发挥专业特长,服务社会。情景化的德育过程使学生入境体验,入情感悟,入心成长,形成从认知到体验由内而外自然融合的渐进式发展路径。

      五、成果的应用效果与推广

    (一)在学校应用取得明显成效

通过多年的不断研究和实践,探索形成完备的育人体系,极大的促进了学生职业能力和道德素养的提升,实现了学生“愉悦学习 健康成长 人人成才 尽展其才”,为地域经济发展提供了优秀的人力资源,学校德育经验被业界同行誉为国家县域职教创新发展的“迁安样本”。成果的研发得到了邢辉、王永军、曹晔等多位省内外职教专家高度评价,认为该成果育人理念先进,方向明确,模式科学规范,是诸多项目学校学习的典范。

    (二)在同类学校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推广

成果研发期间,以本课题与北京求实职业学校和唐山曹妃甸职教中心、保定涞源职教中心、邯郸永年职教中心等形成“五校德育联盟”,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与创新。成果吸引了省内外128所学校458人次来学校考察学习与交流,并多次在省“文明风采”活动培训会上进行经验汇报,研发成果在同类学校被广泛借鉴。

     (三)发表出版高质量学术论文、教材、著作

课题团队认真梳理了中职学生德育建设历程,剖析当前中职学生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撰写发表了 7 篇学术论文,出版的3部教材在包括本校在内的十多所学校使用、借鉴,在业内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